鮑世通(1736~1827),字聚生;徽州歙縣番村人。蕃村原名蕃湖(坑),因沼澤遍布,草木茂盛,“蕃”也由此而來。南宋德佑年間,新安鮑氏由從棠越遷至上豐;從此繁衍生息。清初,鮑氏十三世孫鮑世通從上豐洛村遷居番村;后外出經商,業茶江、浙。成為富商后,為光宗耀祖,他解銀回鄉大興土木,建造“敦敘堂”宗祠;他帶領族人歷經艱辛,精心興造,終使“敦敘堂”(又名鮑氏宗祠)于乾隆五十二年(1787)竣工。
鮑世通業茶多年并積累了一定的財力和經驗后,于乾隆年間在蘇州創設了“鮑德潤”茶葉店;由于經營有方,他很快就進行了擴張;除了鮑德潤總店設在蘇州閶門的西中市外,在蘇州察院場設了鮑德潤東號,在蘇州泰伯南橋堍設了鮑德潤西號,在蘇州吳趨坊巷內設了鮑德潤的貨棧。當年,在鮑德潤茶葉總店門口,掛有“松籮、武夷”兩塊金字招牌。松籮茶產于安徽休寧的松籮山,是地道的正宗產品,它形似炒青,條索渾結緊實。武夷茶產于福建崇安武夷山,是閩北巖茶的總稱,花色品種很多。在清代,松籮和武夷,既是飲用茶,又可作為藥用,更是當時男女婚嫁送聘受茶的必備禮品,頗受消費者的歡迎。而這兩種茶是鮑德潤茶店的品牌,可謂是當家產品。鮑德潤茶店還經營老家的徽州名茶,尤其是老竹大方茶香濃持久、滋味醇厚、以“吃口好”受到好評。加之鮑德潤茶葉店童叟無欺,講求信譽,因此鮑德潤茶葉店在蘇州很有口碑。所以,鮑氏將“鮑家名茶”四字做成金匾高懸廳堂,并以之為商標后,生意則是更加興隆。鮑世通和許多徽州商人一樣,不僅能吃苦耐勞,更重要的是能夠秉承徽商貨真價實、信譽第一的職業道德;所以,鮑德潤茶店的生意是年年紅火,茶莊也越開越大。為擴大業務,鮑世通在屯溪開設了德源茶行,專做洋莊出口生意;在福州南臺渡橋開設了鮑乾順茶廠,專營花茶加工;他還以“茶務都會”的屯溪為茶葉供應地,將采購或加工的茶葉轉運到蘇州;這些茶葉不僅供給鮑德潤銷售,同時也運銷華北、東北等地。
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),蘇州茶葉業在閶門外“鮑德潤”總店創建了茶商公所,為茶葉同行集會議事之處。據記載,在公所創立之前,同行中即以鮑德潤、吳世美等六大茶店著稱于市。這些茶店的共同特點是,除歷史悠久,財力雄厚,貨源充沛,規模宏大,服務周到以外,還是因為有著各自的經營特色并用以招攬顧客,取得信譽。所以,在蘇州的茶葉經銷市場上,徽州茶商不僅是實力強,而且是行號多。資料顯示,光緒三十四年(1908)在蘇州府治范圍內,茶葉行業登記入會者共46戶,其中歙縣人開設的茶號、茶行竟達41戶,且四鄉八鎮也都有歙縣人開的茶店。早在一百多年前,鮑世通等徽商壟斷蘇州市場的局面已經形成——當然不僅是茶葉,還有醬品、典當、油漆、木材等行業。而鮑世通以及“鮑德潤”的聲譽,從創辦茶店到鮑氏念字輩傳人經營至民國年間為止,雖然經歷幾代人的嬗遞、傳承,然在此前后相繼、薪火相傳的過程中,皆是為同業者稱頌和認可;而這種格局和聲譽,亦是徽商精神的體現!